敝人學數學真要說起來當然是從小學時候開始的,但真正去接觸高等數學,像是大一修了線性代數、大二開始後修了代數、幾何、複變、圖論,不過敝人卻連一個子兒也不記得了。後來等到大四實慢慢自己看高微,斷斷續續的直到去年很集中的讀了半年的高微代數線性代數,才算是比較有意識又集中的去學習了數學吧?

跟許多已經踏入數學系四年的人比起來,其實我自己也不清楚,我是接觸的太晚還是心不在焉呢?不過又過了一年,多少有點心得了。

或著該說是反省吧?

其實數學和其他的科目都一樣,這點是絕對正確的,證明和計算絕對不是最重要的,更正確的說,證明和計算只是真正理解之後的附帶能力罷了,Grothendieck說過:如果你做的問題不是顯然的話,那你最好從頭多下點功夫。這句話一直是作為我的參考指標。

讀了數學這段日子,應該說是我人生中近期最低迷的日子,終日在低潮中載浮載沉,反應速度下降了數年,理解能力也不如當年,雖然如此我還是不覺得這是因為什麼年紀大了,終究是用進廢退吧?荒廢的日子可不是叫好玩的。

總的說來,除了本身沒有自我管理好,太過放縱和意志力低下也是主因,然後就是我弄錯方法了,數學最重要的不是證明,還是對於定義定理的觀察以及理解,足夠具體的抽象理解,雖然我也不大曉得怎樣去解釋,但就是一種需要更好去理解整體的問題,從心的從根本去理解,多花在理解上而不是不停的謄寫證明,不論是怎樣的問題都好,都要仔細的去理解和拆解,把可不可以能不能夠都弄得很清楚之後才是具體的作為,很奇怪的我居然誤會了數學這麼多年,我居然一直以為數學重要的是證明,東西都藏在證明裡面。

許多的書前言都會說:讀數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數學,也就是作習題。有些書甚至會說,課本裡面的定理,要自己去證明,而不要看他怎麼證的。諸如此類的東西都要求一種被動下最大限度的主動學習,「至少你不可能重新建構一切,不然你就不用買本人寫的書啦」。

因此這學期對我來說算是新的一學期,我要重頭修正整個方針並且重新建立新的學習模式,或者該說,回頭使用我最初發展成功的讀書模式,畢竟重點還是在你對於本身的理解,這就是你要花上足夠多的時間在每一個小地方不斷琢磨的要求,不斷的再夠小的地方一直琢磨,這尤其是基本中的基本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