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剛好是基測放榜的日子,報紙上自然會出現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的上榜心得,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常看到也一直很常講的問題,就是發問。有個女生說,有不懂就問,就是因為這樣他考的好。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講過很多次了,重點在於,有人不問老師也考的好,有人拼命問卻也考不好,這到底差異何在?

發問,其實表示了讀者和書本之間有正常且良好的互動。一但你看書會對於他其中的敘述抱著疑問,那也表示你真的有心想要去思考期中的含意,才比較可能慢慢建立起自己知識的架構,有一些人讀書就是埋著頭拼命看,有一些人會一直問別人,個人覺得兩種都是有問題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直不管對錯只是看過去是毫無意義的,而一昧問他人自己不思索也是不對的。

發問的象徵有兩種,知道什麼地方該問和這個地方該怎麼問。

知道什麼地方該問,才知道真正的重點在哪。每一門學科都有他自己獨特的脈絡,好像一種命脈一樣,只要抓住,就可以克服一個巨大的困難。每一門學科首重於拼命問:為什麼這樣編寫、這地方講了什麼、有什麼用處以及它的推廣是什麼之類的。當你拼命問,在心中問或是問別人,最重要的是去意識到問題,你問了什麼問題?

一開始一定都是為什麼,慢慢的問題會具體,你會知道要問什麼,問題長什麼樣子。理科的話比較偏重於這有什麼用,文科比較偏重於這最後事長什麼樣子。兩者的方向是相反的,最後是一樣的。高中的理科,是來自於觀察大自然的現象然後不斷的做歸納,把諸法百相都濃縮到一個小東西上。高中的文科,是把巨大的現象用零碎的東西拼湊起來。兩者最後都要很清楚長相是什麼,最後的樣貌是什麼。

知道這個地方該怎麼問,才知道怎樣可以得到需要的答案。答案是和問題有巨大關聯的,事情是沒有言語的,表達才有,你要把不相干的遠處的是情轉達給他人,就需要使用言語。你的言語將會呈現你看待事情的方法,也會影響到別人所體認到的事件的樣貌。對於讀書或是考試,就是影響到你能否得到答案了。而且根據你問的方法不同,得到的答案也會有差別。

發問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讓自己有問問題的習慣。不管是自己問自己也好,還是問別人也好,有問問題的習慣才能建立良好的互動,這樣也才能保持良好的讀書效果,這或許是常發問的好處,只是,大家往往都忽略一件事情,這也是之後會遇到的,跨越了建立發問習慣這個難關之後會遇到的問題,那就是解答。

具有解答問題的能力,從能夠使用現有的工具把問題給解決,也就是國高中程度上需要具備的能力,到之後擁有查找資料廣泛蒐索、快速閱讀並理解、融合然後立即使用,這些都可以說是更高一級的「解答」能力,只是這些東西,或許就會在國高中,被許多考生、家長給忽略掉就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