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分享一點心得好了,以標題來說,勤讀不如小聰明,這是指考試成績吧?
我不覺得小聰明是永久的,也不覺得用小聰明拿到的成績算的上什麼。

我先聲明,以我的建議來說,是比較偏向學術路子的人,
未來不是走學術的人有些講法是不成立的,或是可以更輕鬆混過。

舉些例子,偉大的數學家Hermite,他的數學考試成績永遠都不如人,
但是論在數學上的成就,在那個時代他是執牛耳的,
雖然這是因為Galois和Abel的死換來的.....
或是連成績都沒有的Ramanujan,他的成就也是非常偉大的,
但是他沒有正統的教育背景。

丘成桐院士說過:「我學數學40年,還沒有看過天才」
很多人可能會說,他沒看過Gauss,但是Gauss作研究有多認真各位知道嗎?
有個關於Gauss的故事,他妻子病危前,Gauss還在專心做研究,
保姆看不下去,就到Gauss做研究的地方找他,Gauss隨口答應了,
但是後來保姆等很久Gauss還是沒來,所以又去催促了一次,
但是Gauss說:「我馬上就過去,你讓她再等一會……」

找個更近的人,Alexandre Grothendieck(1928~),這個人有多神就不說了,
他至今還活著,一個人奠定代數幾何學,但是他一天工作12個小時,
每天挑燈到深夜,這就是一個如此偉大的數學家工作的情況。

或是比較有名的John Nash,這位老兄當年在讀書時,
也是常常徹夜思考著數學,有天才卻沒有苦功,終究是一場空。

小聰明也許可以撐上一下,但是不能依靠一輩子,
更何況連真正擁有天才的人都勤奮不懈,小聰明算的上什麼?

但是認真唸書也不一定能夠有收穫,或是念也念不懂,問題出在哪裡呢?

依我個人唸書的經驗,我想請問各位你們有沒有反思自我過?
為什麼念不通?為什麼就是卡在這邊?這想必是常常遇到的問題,
在這個進退不得的情況下,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何會卡在這裡呢?

一個問題出現,要很清楚的知道用什麼東西可以切開他,
以證明題來說,要到「故得証」,就要滿足條件,滿足條件後必然得証,
證明題常常是若p則q這樣的,q要怎樣成立?那就是我們要從p去建立q成立的條件,
通常是前面的定義,定義中描述滿足怎樣怎樣的情況下,我們知道某某是怎樣的,
找到相關的定義,思考如何推敲,這就是困難的地方。

讀書就在一個開竅,這是我很佩服的一位老師說的,讀書像是這樣:

|
理 | ________
解 | /
| /
| /
| /
|___/
_|_________________
| 時間

一開始是平的,花很多時間,理解還是平的,但是突然,也許很久,也許很快,
有一天你就突破了,開始爆衝了,但是到一個程度後,你又停下來了,
讀書就是一直會有這個爆衝和停滯,有人是連第一個爆衝都沒有開始就放棄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並不喜歡讀書,讀書也不是他的追求,
這是我認為不適合讀書的一種人。

當然,不是努力又花了很多時間就一定能夠開始爆衝,這裡要問問自己,
在思考上面,自己花了多少時間?
很多人只是解題解題,並沒有思考,思考定義,思考定理,思考敘述,
這樣的話自己是不可能進步的,花再多的時間也沒有用。

靜下心來好好思考,為了一個問題苦思好幾天,可能閒暇時也在想,
上廁所在想,吃飯也在想,這就是關鍵所在,苦思。

很多時候並不是天不天才的差異,而是花在思考的時間差太多,
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找尋關鍵點,破解問題只是前述工作的舉手之勞,
就算是這點我也還在努力中,這是永遠沒有止境的。

我覺得人常常會花太多的精力在為自己「可能」的不如人開脫,
事實上只要拿這些時間來多想多努力,少抱怨少感嘆,就可以更好更強,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有人問作數學和物理是不是要天才?
這位教授說:天才看一篇論文一下就懂了,但是不是天才的人可能看好幾遍,
反而會看出心得,看出一些問題,這是要看很多遍的,
這樣的人一樣也可以作出很好的研究成果。

然而,天才與否真的這麼重要嗎?或是用些小聰明考出比較好的成績?
有一篇文章講,生命是漫長的累積,我們讀和想,就是累積自己的生命,
我們看著前人的偉大,從他們最後的腳印往前走,
我們感嘆他們的智慧美妙,卻不會失去自尊,
我們也許被一些虛假的短暫給迷惑,但不該永遠迷失,
我們堅持我們所相信的,扎實讀書確實理解,不用被那些旁枝末微給迷惑,
希望有心朝學術之路的人不要被這些小花招給打倒。

最後給各位一句我從別的地方看到的話: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2005/11/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