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現在才看這本書,但這本書相當有趣,我會特別在這邊推薦是有幾個原因的,第一,我很想給世界又熱又平又擠的作者,佛里曼,寄一本,請他看一下有關於教養的部分,到底家中藏書的量跟小孩能受到的教育有沒有絕對的關係。再來就是,對於因果關係的推論,其實往往是盲點,如果大家都能從這本書學習到一些推論的概念,那其實非常值得。

本書作者真的不會數學嗎?其實他數學非常強,只是他很謙虛說自己不懂數學,但他是把自己跟那些諾貝爾等級的物理學家比較,事實上學經濟的人數學很弱?根本不可能,如果數學很弱,那早就在數學模型中沈船了,更不用說能夠做出像樣的研究了。

我想說的是,作者自己在書中強調的,他喜歡從數字中看出不一樣的東西,可不單單只是統計數字,只是那比較好懂,講出來大家會比較能接受,事實上沒有更複雜的數學模型的話,他所做的東西就只會被人當作是科普文章吧?這是我的猜測就是了。

雖然作者說他寫的這本書並沒有一慣的脈絡,但從一開始用兩個有趣的例子讓人耳目一新,然後進入到小孩教養的部分,其實很清楚,感覺是一氣呵成的,讀起來非常爽快!到底中學老師和日本相撲選手的差異在哪?當然職業有差啦,人種也不一樣,但他們都會為了某種方便而使用小小的伎倆,只是沒有確切的證據告訴我們有這種事情,只是作者援引許多有力的統計數據,像是學力測驗,兩個班級一年之間判若兩班?難道不是老師有更改小孩的答案嗎?那換作是相撲選手,不同勝率之間的對戰,居然會改變?從勝率的改變便可推論出可能事前有談好誰該贏誰該輸的可能性。

後來討論麥當勞跟黑幫分子之間的差異,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但確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然而,相似性是否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看這些相似性之前,或許會有疑問,就算麥當勞跟黑幫之間有相似性,那又怎樣?這聽起來在道德上是有問題的,黑幫聽起來就是壞的,麥當勞就是正派的企業,你把這兩個放在一起比較,是不是給人會有不好的印象?但其實這也是這本書會引起很大爭議的原因,作者只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事情,這是一個現實的世界,而不是用道德的角度去看待,也不是從道德的角度去解釋,其實這就是道德的一個盲點,他試著讓人們脫離現實生活去討論改革,所以看不到任何改變的希望與可能,就好象幾乎不可能期望一個充滿正義感的人從政,然後改善國民生活的環境一樣,本身這樣的人就會受到許多的阻礙,而且推動政策的是人,從根本上來看,我們會看到的答案,其實不會是一個理想的答案。你需要妥協才能往上,你需要犧牲才能獲得,跨過了這一切之後,執行你基於強烈正義感所提出的政策,會招致多少反彈?你能硬碰硬嗎?從真正的道德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常常會無法看到真正的問題出在哪,就好像十二年國教,為什麼要這樣努力去推動?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平白無故發生,就好像一個人在國會提案,而你是在家中提出你的理想,兩個完全摸不着關係,不僅僅是因為你和他處在兩個地方,而是你沒瞭解到推動法案的人是怎樣的人,他們是基於什麼而去行動,真正的利害關係是什麼,單純陳述你的理想,根本無法解決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

然後作者話鋒一轉,來到了教養,藉由去觀察小孩和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發現許多重要的事情。比方說,領養的小孩平均表現沒有比同樣水平的父母自己的親生小孩好,這是為什麼。家中有多少本書會讓小孩教育程度變好,這又是真的嗎?是不是倒因為果呢?其實是這樣的家長教育程度較高,收入也比較高,自然會關心自己小孩的教育狀況的關係呢?一路下來可說是受到了莫大的震撼教育,我們要去問些什麼,想些什麼?事物之間的相似?有哪些是有意義的?要怎麼去看待身邊的事物?要怎麼去思索長久以來的迷思?

具體的問題往往可以引出抽象的概念,這是因為你正確的分析發現到隱藏於其後的抽象架構,有時候不須在意自己到底問的問題有沒有意義,而是你有沒有深入的去思索自己提出的問題?有沒有給予完整又清楚的解答?甚至是有啓發性和延伸性的解答?僅僅只是提問是不夠的,你甚至要去思考,去拼命且努力地獲得答案,然後,永遠不要滿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