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這本書,坦白說,這`本書並沒有特別令人驚艷之處,但這也是這本書好的地方,完全從作者親身的經歷去交代他一路上的心路歷程,對於我們來說,有幸去看到一個人剖析自己的想法,其實是難得的機會。

.

本書作者患有失讀症,所以它努力發展出一套適合他自己的方法,這也是他一直強調的,。人並非是一模一樣的機器,我們不是「泰勒規則」適用的物品,就像是作者有這樣的困擾,他才不能使用一般人都在用的方法。

說到整理,我們常會把整理資訊看成跟整理衣服一樣,好像都要使用許多資料夾分門別類,但這有個問題,假設你換了電腦,或是你一開始設定的資料夾不夠管理你後期加入的資料那怎麼辦?如果是後者,那麼你可能又會隨便開新的資料夾,然後漸漸的又亂套了吧,我想大家都會先把東西放在桌面,等以後有空再整理吧?作者直接告訴你,至少整理資料文件和整理衣服是不一樣的,整理資料的話可以善用「搜尋」,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設定雲端資料夾,把全部的資料都丟進去,然後用搜尋就能找到你要的資料的!那麼最好用的是什麼呢?就是gmail啊!

隨時有想留下來的資料就寄到自己的gmail裡面,然後設定標籤,也不用分類,日後想找的時候,就搜尋關鍵字就好了,多方便啊!而且這樣你換電腦也沒關係,因為你的東西都在你的gmail裡面。

除此之外,面對暴漲的資訊,要怎麼「過濾」?作者給了自己的做法,比方說讀數學教材,它會準備四種不同顏色的比筆,第一次看過去然後立刻作記號,比方說數學定理和定義一個顏色、公式等要搞清楚的一個顏色、看不懂等一下要回來再看的是一個顏色,以及解答過程標一個顏色,這樣等你下一次看,你就不是從頭開始了!而是有機可循的繼續前進,這種做法是不是很簡單又很好用呢?

這樣的做法讓你專心在研讀上,而這也是作者一開始所提及的,大腦適合處理小單位的事情,越大的事情越要分成小段去處理,有名的華裔數學家Terence Tao處理數學問題時也是這樣做呢,他會把整個大證明分成許多小lemma一步一步去完成,這樣是不是比較清楚呢?

作者另外分享一個寫書時候的做法,他說他會把每天寫好的word檔寄給編輯,編輯會使用註解去加上意見,然後作者會先分類這些意見,比較簡單像是修改句子。難一點的像是需要重新組織的段落或章節,再更難一點的像是對於某些論點或是故事提出的疑問,最後是建議加入的內容或舉更多例子,更據難易度不同可以妥善安排一天內各種的時間去處理,像是簡單的就可以在精神狀況差的時候處理。這也呼應作者前面說的,有時候自己無法看到全貌,適時請他人提供意見也是好事,知識不一定是力量,事必躬親只會累死自己。

那要怎樣去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呢?前面分享了這麼多作者的方法,作者也強調每個人要去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這也是我贊同的地方。對此,作者稍早的一個分享,有助於幫你處理很多的事情。

假設你今天有很多選擇,那你可以把各種選擇都寫下來,然後羅列各種可能性或優缺點,過幾天後再回來看,看看你當初所列的是否屬實需修改或是還要增加?這也有助於你選擇適合你的工具,不管是萬用筆記或是iphone,每個人適合的工具不一樣。

另外回過頭來,前面講到透過螢光筆標色來讓你的閱讀更容易。其實這一點有個涵義在,就是情境轉換。假設你很專心讀書,突然一聲尖叫!你的注意力完全跑到為什麼會有尖叫聲上,然後你要再回復原來的狀況就很難了。事實上許多整理方法都有這樣的問題,太強調有條理,花太多時間在收拾、歸納,造成許多中斷,這對於需要專心處理任務的人來說是一個負擔也是困擾,以作者來說,他的桌子很亂,到處都是紙張,但他都會按照重要性去堆,立刻要看的或是等一下要看的。除此之外他還會將想到的想法或是要做的事情寫在便利貼上,這一點在許多書裡面都有提到,不管是靈光一閃也好,或是突然想到要去做的事情,能夠隨手記下來會方便許多,這就端看你喜歡的是紙張還是電子產品了。

書的後半部介紹許多電子程式,用來幫你做整理與歸納的,我認為頗值得買本書來看看學習一下他裡面的功能,而且作者寫書非常有條理,前後呼應,不會有每一章獨立宛如教科書介紹管理與整理一般的枯燥乏味,有時候前面講的方法和故事,後面就會有較具體的應用,像這樣的樂趣倒是不常見,作者真的頗用心寫這本書的,我認為是值得買來一看的書,不管是方法也好,文筆也罷,都有一定的水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