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看了一些有關於學校能不能給予學生東西的議題,有關教育這部分,各個方面的大多都有,包括比較淺顯的討論性節目,有關休學作直銷的那批人,看完後有點感慨,不過說不定有些東西我已經重複提過了。

首先呢,就是教育之作為。教育本身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習」所發生的地點,但這時就出現一些問題,也就是,身為學習者的我們,如何對「學習」作出反應以及意識到「學習」這件事情。舉一個例子,水在流,然後刻蝕了地面形成河床,以現象來說,水在流就是現象,而水在流也是事實,只是我們姑且不論說水有沒有意識到它自己在流,水在流,已經是一個確立的現象,也是發生的事實。但對於人來說,卻很難這樣講,因為,對於人來說,人之作為,是不完全的分類,文字只是一種概略性的做法,把事物分成金木水火土,或是陰陽,都是一種概略性的概念性分類,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說我們現在是在讀書,也就是閱讀一本書,那同時也在作思考,事實上應該是這樣的,但也有可能說,我們閱讀時並沒有在思考,只是看過去。所以,當我們在做某一件我們為之命名的事情之時,事實上同時有其他的事情也出現了,也就是說,事情的作為是單純的,但執行事情的人,他本身的活動致使執行過程中是複雜的。

所以,學習必須要能夠被自己給嚴格定義,並且藉由定義後能為我們所意識到、所覺察到,否則學習是否正在作用,將是模糊甚至未定。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常常把學習的手段當作學習發生的先驗判準,就好像我上課前在看書做預習,就是真的有在學習,我認為這種認知是有問題的,因為人真的懂得學習是什麼的話,就很難說會學的這麼差。

其次,就是教育本身的意義所在。當然在很久以前我可能有提過,教育是為了讓人們懂得理性思考和判斷,就像法拉蒂為了當時迷信的社會而提倡在教育的學科之中增加數學和理化的課程一樣。但還是有些人盲目相信報章雜誌,在這點我真的能以茍同。這邊我就不多講,直接進入主題。

在大學以前的教育,是讓你們坐在教室之中聽著老師講授課本上的東西,這是一種「給」的過程,而到了大學,自由選課,自由聽課,這是一種「要」的過程,你要主動去要,要主動去做,老師只是輔助,對於疑問或是學習的問題給予指導和經驗的傳授,很難想到說有些大學生會說學校無法給你什麼,因為大學不是該輪到你主動出擊去累積知識、去內化智慧嗎?或許在這個給和要的過渡過程中,並沒有作好良好的交接和概念上的澄清,所以才會這樣吧?

給和要,思考和冥想,對於未來和過程的連結,真正你在四年內可以好好想一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