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一些討論的文章,讓我很感動,不過不是那種會落下一滴清淚的感動,而是一種覺得有所感觸、心有同感的感動,那或許大家都可以問問自己大學畢業了,這四年你到底有什麼收穫呢?

那些討論文有寫到,他不希望四年畢業之後,除了成績什麼都沒有。在這邊就這樣寫出來我並不怕,因為就其內容而言,我相信他們並沒有看這個地方的文章。四年之後,除了成績很高,各位有什麼感覺嗎?高中的時候我一直是班上分數很高的人,大學就不是了,但在這兩個階段中我所堅持的堅持依舊沒有變,我一直堅持我必須要有所學習有所收穫的去讀,而不是單單只是分數很高,有些科目很幸運的不僅抓到訣竅而且內化頗深,能夠獲取高分,有些不幸雖然抓到訣竅但未能得到高分,但這些都過去了,在各種領域中,我感受到每一種領域之間的關聯性,更重要的是那多元性帶來的衝擊,但如我之前所講的一樣,事實的發生和條件的滿足有很大的關聯性,就像說你如果只是單單的應付考試,那你怎可能意會到多元性的現象?更不要說是衝擊了,因為你根本無法意會到多元性,那麼你連有機化學和抽象代數之間的細微差異都感覺不到的話,那是一種確實又很難說明的感覺,那麼你怎可能理解那份衝擊?你又怎能受到那份衝擊影響?

以前我大學系上的人,有一些是那種分數很高的,然而他們未必能在比較現實的環境中生存,我所指的現實是指很靠實力的考試,我們系上的考試考古題很多,可以靠這些題目獲取高分,或是老師上的教的,幾乎都會考出來,這樣的學生對於特定目標的滿足效率很強,只是對於非特定目標的滿足能力,就完全比較不行,簡單的說就是找資料並且整合吸收內化的過程。

大學畢業之後,你不一定記得每一科的細節,但是你應該有大致的概念去對眼前的資料作出研讀和判斷、吸收並且內化,而且能夠快速吸收眼前的未知資訊,而這整體的過程都是四年內應該會帶給你的,只是第一點,你知道這件事情嗎?你是不是只知道什麼愛情學業社團的三學分之類的東西?第二點,你知道要怎麼作嗎?

昨晚和一位朋友聊天,他對物理和數學很有天份,比我利害的多,但他大概大學畢業後就不讀研究所先工作了,因為他說讀研究所對於他而言並沒有幫助,對於最後一句話,我跟他說了一些我的想法,我認為所謂的沒有幫助,是因為這對於目前的他而言並沒有幫助,但未來也許他覺得會需要,就會去讀了,而這點他也認同。也就是說,你的心是否已經準備好去做某件事情了?如果沒有,希望你先好好想想,謀定而後動,有些事只有去做,但有些事必須要你好好想過才能做,你要知道你為何而做,以及,如何去做。

唯有你知道你要做什麼,你才會知道如何去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