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在書店看到一本書,書名挺大眾化的,但內容卻硬的很,我覺得很值得讓情侶們看一看,書名叫《那一夜,佛洛伊德遇見佛陀,聊欲望》。

書中大致是以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和佛教心理學作為主軸,討論慾望和執著,如果要寫心得的話,大概可以寫上上萬字吧,書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神話故事,我認為非常有啟發性,印度的神話故事非常棒,當然作者的解釋也是獨具風格,有一定的獨創性。

首先我想說明一下,書內的慾望跟我們的認知是一樣的,但差異卻是非常微妙,我一度以為書內的慾望和我們的認知是有點不同的,但其實作者是用了更加清楚的想法去解釋出慾望和執著的問題。

一般而言,佛教是希望藉由修行來根除煩惱,如果我們什麼都不想要,那麼我們就不會因為想要而受苦。但作者憑藉本身的禪修經驗和心理學背景說明,其實佛教的目標並不是這麼單純,但書中的佛教應該更偏向印度那邊的起源還有西藏那邊的藏傳佛教,那帶有更加源初的面目。

人皆有慾望,但是什麼使我們受苦?不是因為慾望本身,而是因為執著。佛教中有一種鬼怪叫餓鬼,這種鬼很想吃東西,但吃了東西就會承受很大的痛苦,也就是說,它們的痛苦來自於對吃的執著。或者是說,我們小時後因為被大人冷落,造成我們需要關愛,因此在成人後,對於關愛我們總是需索無度,總認為不夠。以上兩個例子,說明初我們都有慾望,但使我們無法滿足的,是我們的執著,而非慾望。

我認為相當有啟發性的就是對慾望的重新解釋,也就是,慾望一直被人或是被宗教認做是一種不好的東西,但卻因此使得人更無法脫離慾望。我們對慾望的認知,產生了錯誤,慾望就無法順利的流動和作用,就成了永不遠足的痛苦之因,執念。

書中有一段,講到作者參加一個宴會,宴會中大家都拿了一顆藥丸,說是可以讓人感受到真正的愛戀,作者不敢吃,但看到大家吃了後就是靜靜坐著,什麼事也沒有,後來作者在度蜜月的時候和妻子一起吃了藥丸,反而腹痛難當,事後作者有一個想法,這想法我認為是非常有意思的,作者說,他想要更多,卻破壞了原先的合一。

作者的意思是說,他和妻子已經是很合一的共同體了,但他卻還想要的更多,這破壞了原先的合一狀態,而兩人之間的空間,反而是使人能確保自我個體,並且完成最適當的合一,就如同我網誌的副標題,止於至善。不多也不少,是最多也是最少,這也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因為有兩個人,才有合一的可能,如果硬是要成為一個,那就是破壞了兩個人的個體,而使得原先的合一被消滅掉。

對於慾望的錯誤認真和控制,只會使得心中產生執著,進而無法讓慾望自然流通,就像腦中想著色情的人一樣,是對於色情的放不下,但如果能不壓抑也不放棄,觀見自己真正的想法,那麼那些想法自然會消失而出現真正的慾望本體。

事實上,作者對於慾望的想法也跟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的酒神有類似的意涵,這部作品在原創性上有一定的價值,雖然不是十分突出,但我認為架構完整,作者表達的東西可以類推至佛教的精神,和中庸的道理。對於因為執念和慾望受苦的人、或是交往中的情侶都可以看一看,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