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比要用時間累積而成的事物更加珍貴。


時間,也許是這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人生許許多多的東西都
是用時間去累積的,而就在這之中,人開始改變。

過去的人,寫出許多經世巨作,中國部分有論語、道德經、大
學等等的書,這些是不朽經典,是過去的人用他們的靈魂寫出
來的。

等到了春秋戰國,孔子開始教學,知識變成傳承的,師父把自
己的知識傳承下去,教育把知識變成了並非是一個人的獨有,
而是能給予所有人的事情,自此,人開始改變了自己的生命,
藉由教育,和教育的方式。

在此,在中國的科舉制度出來後,中國人開始在過去的經典上
面大作文章,出現了許多解釋經典的書籍,而在過去的知識上
面立足,是一種保守的做法,也是奠基自我能力的基礎。但我
認為,就在這時,人類開始學習的想法就變了。

怎麼說呢?一開始的人是用自己的苦思冥想去寫東西的,雖然
這還是有口耳相傳的寶貴經驗在那邊,但世界上的第一本書,
和其後陸陸續續出現的書,在本質上就是有差。

現在的作家寫書,有一種講法就是要看完一整個圖書館才能寫
出一本書,這也道盡了現在的書往往是來自於過去人的知識的
累積,而也難脫離過去的認知,所謂的經驗傳承,也有一種守
舊和錯誤的氣味。

我先做個比較,一開始的人自己看到天地,後面的人看到的是
人家看到的天地,這就有文本解釋的差異,也導致了兩種知識
的分歧。而這種分歧,就在於人自己本身的選擇和大環境的影
響。

就像過去的科舉考試,都是建立在過去的經典上面作文章,但
這就使得那些人沒有從虛無中去誕生知識的能力,雖說不是完
全的虛無,但那是意味著人自己做學問時的問題所在。

兩者的差異,在如今徹底的顯露出來,已經難以分開兩者之間
的差異,究竟是由前人的累積才誕生的智慧還是自我的領悟?
而究竟是哪一種比較好?還有,兩者之間的掌握要如何拿捏?
這將會成為在未來的人的學習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如果能拿
捏的好,他們將能成為更偉大的人,就像牛頓說的,要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但我卻認為,首先你要和巨人一樣高,然後要比
巨人高。

事實上,每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出現文本解讀錯誤的問題
,那麼,最重要的便是你自己要能夠掌握這問題,還有,建立
出屬於自己「錯誤」的認知,對於先賢先烈的智慧,要花盡心
思去掌握,以期接近真實的文本。

然而,未來的知識的發展會是怎樣的呢?在大量的知識累積之
後,我開始擔心人類會無法處理這麼大量的知識,因此我相信
某數學家說的,未來的知識,將會不斷的刪減,變成最精簡的
精華去傳承,這個想法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值得相信的,知
識的最終引導,或許就像構成自然界的概念物質一樣,極其簡
單扼要,而不斷往那條路邁向的我們,終將會到達那樣的地方
,就像偉大的數學家總能在類似中發現類似,那也暗示了在看
似表面紛雜不同的知識陳述之間,有著必然回歸的終極概念。
或許,沒有能夠無限回歸的終點,但那卻是可期的,值得繼續
努力和堅持。




人為什麼要學習呢?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人類有好奇心,也
就是「知」的喜悅。學習,不是為了地位頭銜或是要成為部長
的....那麼,到底為什麼要繼續學習呢?因為那就是人的使命
啊!

---Master Keat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