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探討的人,是最近在某網路介面上引起紛爭的人,根究其獨特的原因和
行為,我想對這做一點探討和分析。不過嚴格說來,那是一種強烈的矛盾衝突
,而且會被一種破碎的價值給撕裂的人格未來。
該案例在其口說的部分,藉由媒體我大致的看到了,雖然不長,但非常有價值
,如果對照個案本身有心理上的疾病的事實的話,那可以說是人格情緒衝突的
強烈迴向之結果。舉個例子好了,做慈善的事不見得人格有多良善,有時候行
動是另一種面向情緒的轉換之結果,一個有強烈破壞性的人,可能會在無誘因
的情況下變成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可能會以良善或和平的面向去處理情緒。又
或者是說,一個朝向自我內心封閉的人,他可能會在人群中展現理性度較低的
行為,因為那是心理反抗的樣貌,在他心中的一種封閉的衝動轉化成為向外的
樣貌,雖然如此,他仍有理性的解釋和看法動機,只不過那可以認為是相反層
面的擺盪。
另外在閱讀個案時,要切記,個案本身所做的事實,和其一切經歷,並不能切
實的解釋個案,良善的行為未必代表是良善的心,邪惡的行為未必是出自邪惡
的心,注意說話的聲音,有無壓抑、有無扭曲、有無異常而令你感覺到哪裡怪
怪的。在這個個案中,外表實在是看不出來有這種問題,但一聽他的聲音,就
感覺到異常,好像是他原本的聲音被扭曲過後的樣子,一般來說,可能會認為
是腦部有受損的結果,但心理疾病也是腦部的一種異常問題,類似受傷。
該個案中,個案展現出一種錯誤的表現,但這種明顯反差的情緒問題就不是重
點了,要討論的是在後面,在於個案所說的友情支持。
很奇怪的,不行偏差之事似乎跟朋友的多寡無關,也跟朋友的好壞無關,我所
謂撕裂是在於,價值觀的判斷上,個案沒有能力自己去掌握,在未來而言,他
是墨守而無能力去思考新的經驗的,而朋友的建議變成他很重要的來源,但這
個來源很顯然的缺乏新的刺激與激發,也無法點出個案本身的問題,因為真如
個案所說的話,為什麼個案無法能立即發現呢?個案很明顯的是用試錯的方式
在生活的,除了想引起注意的可能之外,許多的作為事實上沒有意義。不過,
針對個案,有一點很重要的事要提醒,就是在於朋友這件事情上,這些人的價
值觀是不是影響了你?你有沒有自己的判斷準則?或是說,難道只有身為朋友
的人才是重要的?一句話聽不聽的進去還要看交情?結果就是頭痛治頭,腳痛
治腳,不痛亂搞。
- Aug 04 Sat 2007 08:54
混亂的滿足 --- 一則個案的心理探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