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久以前我在某部作品上擷取過一段有關於人為何要學習的原因,今天我想要做一個擴充,而我不知道這樣寫下來篇幅會不會很大,如果很小一篇,那麼就當作是一種簡單的想法吧。

人的一生,一切的智慧都要重頭學習。而不論某些人是否能夠把前世的智慧保存到今世,這一生人們都必須要重新學過,重新體驗過,也因此人的歷史和命運似乎是容同一個圓一樣不斷的循環著,而人是否無法從這樣的命運中掙脫而出呢?也許,並不見然如此。

牛頓說:「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當人們終於能夠紀錄的時候,不管是結繩記事,還是洞窟壁畫,都是用來紀錄人們對於自然的觀察。光陰冉冉,人們不論是對於踏入這個世界未知的觀察,或是進入心靈幽暗詭祕的世界之中,都能夠做出充分的紀錄,傳達給後世,至此之後,人們從以前的人們學習經驗,使自己的生活能夠過的更好,人們的生活在累積,在前人的智慧上站在更高的地點去思考去看事物,世界,更加的清晰了。

想當然爾,累積了大量的書籍之後,牛頓這席話可以說是一個總結,有關於人們生活的奧妙,和生命的智慧,大家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能更清靈、更透徹的去看。

尼采說:「讀太多書,會把自己給讀碎了。」

可是有多少人讀了足夠多的書呢?當累積了太多的書之後,大家變無能吸收這麼多的書,更何況艱深的書籍是那麼不容易閱讀和吸收,反智的聲音吹起,但這卻是一場愚笨的人開啟的錯誤帷幕。

尼采的這句話,是一種沉思,但是太過容易使人誤解、讓人誤用,尼采也是讀了非常大量的書的人,不像我們現在的書一樣品質低劣缺乏智慧,而是擁有靈魂深處力量的書,他是因為讀了那麼多,才能這樣去做,才能停下來,開始思考。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更早之前,孔子就這樣說過了,其實學習要並重知識的累積和內化,而不完全是尼采所說的不要讀太多書,然而,要讀那些思想性很重的書籍,本來就要小心翼翼,因為從那個時候開始,甚至到了現在,人們都還沒了解到文字已經無法承載智慧的重量了,對於從字裡航間滴漏出的智慧泉水仍然視而不見,卻只注意再乾枯的字辭上面的意思,這也導致許多亂象興起,因而有反智的聲浪。

時至今日,回顧過去,一萬年前的人和今日有什麼差別呢?除了科技和藝術,人的慾望,人的心靈,其實並沒有非常大的差異,而某些個體身上會有巨大的差異,這就是因為學習,學習是為了什麼?學習是人類的使命,而這又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彌補那緩慢的進化過程,是為了在這漫長的歲月流逝中,不讓後來的人犯同樣的錯誤。

學習,是人類後天進化的原動力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