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真是有意思的東西,不過卻異常難讀,雖然看起來很顯然,但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可能是流於武斷的感覺,作者用自己的認知去描述思想,缺少了那時代的人活生生的血肉,也是我自己對那些作者的涉獵不深,坦白說我的閱讀量太淺。
學科學的人,或是做研究的人,應該要好好讀一讀這兩千年來西方哲學的經典著作,欣賞一下當時幾乎沒有把學科分門別類的混雜感覺,那裡面用的字詞十分的抽象和廣義,但你會感覺的你所學的東西有全新的含意似的。或許會有人認為那些時代的認知都是錯誤的,因為科學是靠好幾個時代的累積才有今天的成就,但我可以跟各位說,那些舊時代的人的推論和辯論遠超乎現代的深度,或許是知識累積的爆炸和資訊量的膨脹,光是毫無思辯性質的東西你就必須讀很多,所以你根本無法養成良好的思辯習慣,我發現,過去的書很少有專有名詞,全是赤裸裸的推論和思辯,多看這種書人才會有長進。
如果要說是時代的性質,那這個時代絕非是啟蒙的時代,我想下一次的啟蒙,一定是對於爆炸性的知識的一種反抗,人們必須挺身反抗這些龐大的知識,用更加主動和攻擊性的態度去面對這些知識,並從中建構出更加良善的自我,這使所謂的自我的確立。
培根爵士說:知識就是力量!重要的是,你擁有的算是知識嗎?你擁有的知識你會使用嗎?
過去的時代講究人和外在天地萬物的協調性,但現代卻是講求自我的確定,所以很多人不會因為外在的東西改變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對抗性的東西,重點在於,人對於外在一切的看法,影響他們的作為與選擇,如果把和外在一切作出調和看作是一種妥協與喪失自我,那就會採取反抗手段,但重點是,你對於你提供的理由,真的有好好想過了嗎?
就好像說,喪失自我,或是妥協,這些到底是怎樣的狀況?和天地萬物協調統合,又是怎樣的狀況?那代表的含意又是什麼?
其實各位可以自己想想看,畢竟選擇權在自己手上,不是在我的手上。
關於這個時代的想法,其實可以從很多層面去認知,甚至可以這樣問,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讓自己不因外界改變而堅持自我的本體?這跟這個時代的氛圍有關嗎?
人類的獨特性,明顯的不可取代性,也就是自身認可的價值,在這個時代廣大的人海中轉變成了病況,人必須藉由心理的毛病來對自我做出確認,每個人都藉由強調內心的問題來強化自身的獨特,雖然這些問題都有其重要性,但我卻不覺得有獨特性,雖然重要但不獨特,於是最後的防線便是強調他人無法理解自身的問題,藉由他人的無法理解去強化自身獨特,因為既然是別人無法理解的,那麼就不能被同化,也成就其獨特性了!
到此為止,先告一段落。
- Sep 06 Sat 2008 09:25
時代的想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