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人講到大學的一個目的,讓我想起當年老師講的話,以我現在的角度來看,只能搖頭嘆息。

當年進大學,老師說,東西這麼多,大學只是知道你可以去哪裡找資料,因為你都讀過,然後有這樣的認知後,往後找資料比較快。這話是對還是錯?我認為是部分對部分錯。

有人講,大學是訓練腦袋的。坦白說如果一個大學生有這樣的想法,以後一定會後悔,大學四年只是為了訓練腦袋?或者說,大學只是會了訓練腦袋的思考?那你高中三年在幹啥?國中三年在幹啥?大學生涯會訓練到腦袋,但絕不是絕對的!

以上兩種說法,都只是對一半,以數學的用語說,那或許是大學目的的最大下界。

去找工作吧!開人力銀行網站找一找,然後會有一群大學生說,學這些有什麼用,以後又用不到。

可能對他們而言,像是微積分或是工數,以後都用不到啊!

這三件事情是互有相關,盲點都類似的說法。

首先,大學是否該是一個職業訓練所?可以說台灣的高等教育根本作不到。為什麼呢?因為台灣的高等教育太落後了,微積分再教個一百年也不會變,因為沒有老師會自己寫書,就算寫書也是那種跟十幾年前的書差不多的東西!開的課程都很基礎,一方面是因為可能自己不思進取?另一方面是因為能上這些課的學生真的是太少了,很多人都在基礎課程就陣亡了,口中喃喃自語著學這些以後又用不到,那怎不想想加減乘除都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東西?幹嘛學這麼古老的東西?

那些令大學生痛苦ˋ集的基礎課程,就是更近代的知識的基礎,沒有微積分就有許多經濟模型看不懂,管理學、經濟學、生物學或是基礎化學都好,這些是更困難東西的基礎,偏偏在這些東西上學生都大嘆無聊用不到,但一但出社會,不是根本用不到這些東西的工作,就是這些知識已經是基本中的基本的工作,這種兩極化也是大學生求職的一個現狀。

能從基礎一層一層打好底子往上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少,使得大學裡面能符合社會上工作所需的知識而開的課程越來越稀少,因此大學開始偏離現實走向,學術成為雲端上的天空之城,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之目的就成了最上面的兩種說法。

問題是為了這些目的真的有必要讀四年大學嗎?

訓練腦袋需要四年嗎?更何況很多人都是混混的過日子,就是背考古題的能力變的高強,記憶力變好罷了。然後老師安慰自己,至少學生學過以後知道去哪些尋找資料。事實上,頂尖的學生他們學過之後這些東西幾乎都是記在腦子裡的,不然的話,至少他們都是很懂這些東西,不懂的話就算知道去哪裡找,也根本不會用。

大學漸漸的成了一場悲劇,茫然進去茫然出來,所學又和工作搭不上關係,不得不去讀碩士班,學那些早就該在大學時期學到的課程,某些有學習動力的人又往往進不去大學,老師也漸漸習慣這樣的日子,很快的,大學的評等就只成為博士、博士後研究以及教授所貢獻的假象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ud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