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行為,基本上是奠基於安全感的需求,安全感又是來自於原始的生存渴望。人生中的一切,莫不以安全感為最終需求,然而要確切的了解何謂安全感,要請記住,那就是人原始的生存渴望。
換句話說,安全感就是生存之滿足,也就是人類原初生存模式之學習。
先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交往中的情侶,很可能為了牙刷的頭是朝上還是朝下放而吵架,這看似無聊的理由,其實是來自於原初學習的滿足,簡言之,就是自小開始的生活習慣之延續,而成為一種自我的捍衛,因為對於自我之脆弱認知,習慣的改變,造成自我的改變,對於不變之堅持,成為捍衛自我之象徵,意即,生存的象徵。但生存之象徵,並非藉由捍衛去表示,而習慣之堅持,也不是單一為了表示捍衛自我,應該說,習慣之改變,引起生存焦慮,進而捍衛生存之渴望促使堅持。
上面講的好像很複雜,簡單來說,就是自幼養成的習慣,不容許改變。
如果從這簡化說法去理解,首先揭露的,就是情境重現之意義。
簡單說,如果小時後常常被一個人遺留在家,這種疑棄感會在成人後會不自覺的去重現它,基本上這是需求,需要去重現過往的情境。然而,這又是為什麼?
為什麼痛苦的情境會需要重現?重點在於,重現。如同上面的例子,我們在不自覺中堅持原初習慣,這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學到的模式,就是如此。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最初學習到的應對手法,在我們一生中十分的重要,因為這是我們最初學來用於應對這件事情的方式,即使是很不理想的,但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這樣去做,因為這撫平了原初的生存焦慮,即使是不好的方法,不是很理想的方法,我們仍然會這樣做。
所以,一切都是為了生存之焦慮,我們的行為,即使是不斷重複的錯誤,都是早年遺留下來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要如何改善呢?
請注意,這些問題來自於我們與父母之間的互動,也就是,與人的互動,換句話說,在往後的人際互動中將之改變的話,問題就會解決。就像從小被打的小孩,如果在往後的人際互動中學會用溝通去傳達情緒,那麼就可以避免暴力的重複。
換句話說,兩人長久相處所發現的問題,其實是過往互動模式上的重複,這差異,一方面來自於自我維護的生存焦慮,另一方面又來自於互動模式重現之生存焦慮滿足,也就是內部與外部同時的生存焦慮發動,以及要求解除,之結果。這也是婚姻與愛情中許多難解之問題之根本。
不過,我直接以生存焦慮來作為原由,可能會顯的過於誇張了,但試著追尋源頭,便會發現不可忽視生存焦慮,我還是要提醒一件事情,字面上理解的生存焦慮,就其表面涵義,就是生命面對了威脅,但在心中這並非是經由具體的對象來實現,而是抽象的象徵,可視做是一種衝動。
當然,就案例的實況來說,有點武斷,不過基本上這個議題本來就沒這麼簡單,往後還有改進討論的空間。
- Jul 14 Mon 2008 21:34
安全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